西倫敦荷蘭屋圖書館遺跡
(圖:西倫敦荷蘭屋圖書館遺跡)



「圖書館裡讀書的人有多專注?若有人發出短暫聲響,只要不是過度驚嚇人,通常不太會有人抬頭、轉頭去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。想也知道,那聲音或是因為失手掉了書,或是有人粗魯的拖出椅子,不值得中斷閱讀去察看個究竟。」(55)

我是一個很容易被驚擾的人,不耐瑣碎的聲音,對於大聲響也會心生煩悶,無他,只是覺得缺德的話就不要進圖書館,自己不讀書也不能干擾別人,這可是作孽阿,所以我也常常因為這等小聲音中斷思緒,這大概也是我改不掉分心的毛病的原因吧。不過看完這本書之後,倒是比較可以提醒自己專心了,要把心思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面。不只是唸書,在面對人生的許多事情也是,我希望自己可以看穿每個事件背後的深意,改掉總是念舊的壞毛病。應該要,念一些比較值得的舊,要學會取捨。

「圖書館裡的人念的書和暢銷書一點關係都沒有。這一點讓我很安心。這是個價值平衡的世界,沒有那個被研究的作家是以銷售量來衡量。每個作家、每個研究人員做的事各有價值。」、「這是作者和讀者彼此交心的時刻,是讀者探索自己的時刻,是讀者開發作者的價值,以及開發讀者自己價值的時刻。」(59)

先前說過,怎麼讀書和讀什麼書,應該自己決定,因為他也決定你會成為怎樣的人。有很多事情不是市場可以決定的,在市場之上,應該還有一種更絕對的價值。這也是我想透過閱讀所尋找的。

「沒有語言,沒有書寫和書本,歷史便不存在,人文的意識也不會存在,要把人的精神歷史保存在一棟房子裡,或是一間房間裡,並把他化為自己的,那麼他所能做的就是精選一批書。」(60-61)也就是說,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藏書看出他究竟灌注什麼事情?他的世界有多遼闊。也就是說,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閱讀,看出他的心思,不管是困惑,或是領悟,然而世界上,真的有一模一樣的思緒嗎?或者,在我們自以為瞭解的背後,其實是自我解讀,也許只是我們自身的領悟。

「有時窺探別人讀什麼書,不是因為這位讀者,而是對自己未知的感興趣,從他人那裡往往可以發現新疆界。」(67-68)友人常在看書後與我聊天,令我最感新奇的,是日本文學,而讓我敬謝不敏的,也往往是日本文學。大概是因為我是一個矛盾的人,悲觀與樂觀的情緒從來不曾單獨存在,而我一直努力的,是往光明走去,正如光明和影子是不能分開,但是只要朝著陽光,我們就可以把黑暗擱置身後。我們不可能忘記過去的傷痕,但是我們會痊癒。而日本文學,把人性的黑暗描繪的淋漓盡致,但也往往讓我身陷其中難以自拔,我還記得,在我發誓只要活30歲的時候,在獨自一人時,我總是在思考什麼死法我最喜歡的時候,也是接觸日本文學最多的時候。大概因為,我不是一個真正堅強的人,所有的無所謂都只是偽裝,以為裝作不在乎,或說服自己不在乎,就可以不受傷。當世界一點一滴在我面前展開,日本文學對我而言應該可以永遠常新。

「也不是有空閒,便能讀書。而是要在空閒裡帶著一種悠遊,在悠遊之間想多明白一點什麼……看著看著,就算還是弄不明白,也會眼睛發亮。」(95)隨著學生生涯的結束,我還記得,在下學期時,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嫁給一個公婆都已經過世的富家子,然後我就可以天天看書喝咖啡,還可以去旅行(重點是不用擔心語言溝通的問題),想作義工也可以,反正沒有什麼後顧之憂。當然這只是夢而已。但我想那也會是一種幸福,在忙碌了一天之後,在一個舒服的熱水澡之後,我也許可以打開蒸腳箱,而爸媽都已經入睡,我可以窩在沙發上,在安靜的客廳裡看一會書(這樣做的前提是鬼月已經過去,我不怕黑)。

「就像讀了再多的書,看到的永遠只是局部的書,我們永遠不會知道這些書在我們腦中如何發酵,也永遠不會真的知道書中的世界和真實的世界誤差有多少。」(113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ipplesou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