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說到,張良很妙,
他散盡家財只是要「為韓報仇」
要知道,張良在「散盡家財」之前,可是有「童僕三百名」
養得起三百個僕人,張良家真的很有錢。
但是他為了「為韓報仇」散財散到「弟死不葬」
就覺得over了。

其實我不是很瞭解,
像張良這樣的人,
為什麼要這麼執著於「為韓報仇」?
太史公為了證明,
張良真的只要「為韓報仇」,所以幫助劉邦,
文章結尾用了好幾段說張良「杜門不出」
不要封地,不要財富。
但是僅僅為了一句「食君之祿,忠君之事。」
現在想來還是覺得莫名其妙。

道家說:「不爭先」
張良可說是心機重,
當然在劉邦底下,服事一個猜忌心重的人,
張良是應該要這樣自保。
他的不爭先,總是慢人一步,
諫言,第二個諫;
看到功臣謀反的先機,不說,等劉邦問才說,
要是劉邦笨到不問,也許還真的可以改寫歷史。
所謂先知,大概就是這樣。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ipplesou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