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近代史》第26章【中華人民共和國:第一個十年】

一、 1949年的政協會議。
1. 通過《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草案》及《共同綱領》。
2. 確立國旗:紅底和五顆黃星(大的黃星表示共產黨。小的分別代表農、工、小資產接階級、民族資產階級。)
3. 定都北京。
4. 10月1日為國慶日。

二、 《新民主主義論》
1. 成於1940年。
2. 主旨:創造性的使馬列主義御用於中國的實際形勢,指導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向社會主義改變。
3. 經濟理論部分:結構分為三部分
a. 國營經濟:政府控制大工業、大礦產、大商業和公共設施。
b. 農業經濟:小個體戶發展成集體農場。
c. 私營經濟:中小資本家獲准經營。
4. 民主集中制。

三、 整風運動
1. 杜絕主觀主義和不正派學風。
2. 消弭黨內的宗派主義。
3. 剷除黨八股。
4. 宗旨:力求黨員對馬列主義、老毛思想和黨的總路線有正確的理解。
5. 性質:是原則的鬥爭,而不是人員的鬥爭。
6. 目的:透過教育、思想改造和認識錯誤,將犯錯的同志領回正確的道路上。

四、 政治組織
1. 不同於蘇聯的「無產階級專政」而是由中共領導的、以四個階級聯盟為基礎的「人民民主專政」。民主集中制為其主要原則。
2. 政府結構:
a.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:總攬行政、立法、司法。主要成員為老矛、六名副主席和56名委員。
b. 國家政務院:委員會閉會期間,尤其行使權利,類似內閣。主要成員為周恩來總理,下屬四個委員會(政法、財經、文教和人民監察。)
3. 目的:幫助中央政府鞏固對各省的控制。
4. 流弊:出現的損害中央權力的離心力量。
5. 黨和政府是密不可分的,骨幹黨員佔據了政府以及工會、農業合作社和群眾團體等半官方組織中的重要職位。
6. 民主黨派(在野黨)中共政權而言,不過是小巧的裝飾罷了,他們只有贊同中共,並與政府合作的份兒。

五、 中國共產黨主義的特殊性
1. 領導者:職業的革命者知識份子。
蘇聯以聯合城市工人取得政治上的勝利。
2. 掌握正確的理論比在形式上保持與無產階級的組織聯繫更加重要。雖然身份背景是有產階級,但精神卻與無產階級同在。
3. 馬列主義的社會主義路線是歐洲模式,並不適用於中國。而中國的成功經驗將提供亞洲小國一個典範。
4. 由資本轉型為社會的過渡時期:新民主主義(蘇聯所沒有的)
5. 中共是鄉村包圍都市;蘇聯是一舉攻佔莫斯科。
6. 蘇聯為血腥統治與清黨;中共為思想改造,領導層相對穩定。

六、 經濟發展
1. 困境:通貨膨脹、天災使農作欠收、糧食短缺、工業減產。
2. 方針:
a. 統一貨幣(人民幣),並禁止外國貨幣的流通。
b. 「折實單位工資」:依據米、油、煤、麵粉、棉布五種生活物資的價格的增減,來調整工資。雖然表面上薪資有所變動,但實際上的購買能力並沒有變動。可以維持人民的基本生活所需。
c. 恢復交通以流通物資。
d. 推行新的稅制。
3. 成果:1950年,通貨膨脹得到控制,可謂成功。

七、 土地革命
1. 1950年6月,土地改革法:號召廢除「封建剝削的體地所有制」,沒收地主的財產和農具,重新分配給無地農民。
2. 實際上,在「控訴大會」之中,農民常常無法控制狂熱的情緒,而引發暴動。地主和富農往往在鬥爭、草草公審後,就被槍決。

八、 農業集體化
1. 宗旨:
a. 提高產量
b. 防止富裕農民重新冒頭
c. 爭取更大程度的農業集體化
d. 加速實現社會主義改造的進程
2. 層次:高級合作社(似蘇聯的集體農場)初級合作社(合併農具、勞動力、土地)互助組(農具、合夥勞動)。

九、 工業發展
1. 一五計畫的成功
2. 二五計畫的推行
3. 教育制度是配合經濟進程,在短時間內培養出大量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。

十、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
1. 十五年內超英趕美
2. 全民大煉鋼
3. 大鍋飯主義:有飯大家吃。
4. 玩數據遊戲,編織了一個經濟大好的幻夢。
5. 實用主義開始抬頭。

十一、 社會和心裡控制
1. 老毛思想的基本成分是,不斷組織群眾運動去實現黨預先設定的目標。
2. 三反:反貪污、反浪費、反官僚主義
3. 五反:反行賄、反偷漏稅、盜騙國家財產、偷工減料、竊盜經濟情報。
4. 1966年,將千千萬萬的學子組織成捍衛老毛思想的紅衛兵。
5. 培養年輕的黨員:社會青年團。
6. 思想改造、再教育和勞改。

十二、 對外關係
1. 毛澤東的潛意識中,向其他持各種不同信仰的中國人一樣,急切的想要恢復中國在世界上的合法位置,爭取鴉片戰爭以來一直被剝削的大國地位,並力圖重振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。
2.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的主要力量來源:蘇聯。
3. 一邊倒政策:倒向蘇聯。這政策具有意識型態的共性,也有實際的考慮。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需要蘇聯的援助和保護,以免西方列強對其發起干預。
4. 蘇聯方面,表示友誼的方式有:
a. 1952年,將東北交還給中國。
b. 1953年,將中東鐵路的聯合所有權還給中國
c. 1955年,宣佈廢除蘇聯將旅順港用作海軍基地的權利,放棄新疆企業中的「聯合股份」
d. 1957年,援助中國開發核計術。
e. 1958年,贈送中國一個重水反應堆。

5. 與東南亞的「和平共處原則」
a. 互相尊重領土主權
b. 互不侵犯
c. 互不干涉內政
d. 平等互利
e. 和平共處
6. 日內瓦會議和萬龍會議使中國取得了亞非國家的領袖地位。
7. 中共對外政策的五個基本動因:
a. 民族主義和爭取大國地位的努力
b.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
c. 內政考慮
d. 馬列主義和老毛思想
e. 基於「傳統空間—意識形態」世界秩序上的「戰略—政治」想像。

十三、 緊張的徵兆
1. 「一長制」和「集體領導」:饒漱石V.S周恩來、劉少奇。
用蘇聯的經濟制度,讓黨內幹部和企業脫勾。抵觸了周劉二人的現行政策
2. 「百花齊放、百家爭鳴」:鼓勵知識份子對政府提出批評。
3. 社會主義教育運動:知識份子被勞改,派軍政幹部從事體力勞動,為人民群眾樹立榜樣,更多強調思想意識的「紅」而非「專」。

十四、 結論
1. 對內而言:鞏固了國家控制,取得了不錯經濟成長。
2. 對外而言:
a. 與蘇聯和東歐的衛星國家保持緊密的聯繫。
b. 與聯合國軍隊在朝鮮打成了平局。
c. 在日內瓦和萬龍會議上扮演了大國的角色,調停了蘇聯和衛星國之間的糾紛。
d. 核技術開發已然起步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ipplesou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