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這本書看的比《疑神》早,只是看完的當下沒有什麼心得,只是在看的過程中會很把他看完,我想,那應該是一種心靈的感覺吸引著我,應該是有所感動,只是直到現在才醞釀出來。

看完這本書,覺得沈從文的童年跟我一樣多采多姿!雖然我不擅長蹺課,但是當我在田間奔跑、追逐白鷺鷥、數樹上麻雀、從蛇洞中拉出脫了一半的蛇皮、欣賞倨傲在樹頂的江鷗……學校除了教會我乖乖坐著,我好像沒有得到什麼,如果對童稚的我來說,坐在教室裡意味著酷刑,學校還教會我有所追求,追求世俗到桎梏之外。

我覺得他很厲害,能夠記得生命中的許多細節,清晰的好像刻印在心中的銅版畫一樣。我總是在遺忘,刻意的,或是無心。我的童年很快樂,好像把一輩子的快樂都揮霍完了,所以開始了生命中黑暗,不可否認我太早看見世界的黑暗面,造成我的悲觀,但是,看完本書,好像也沒有這麼哀愁了。世界不是沒有黑暗,端看你怎麼看待他。

在沈從文眼中,他所生長的地方,不是最繁華的,但是,那裡的人們憑著一股與自然相聯繫的靈感,生活在那裡。碉堡聳立在山頂,營汛在一種精密的計算下錯落得當。我們常說,這是先民的智慧,我們總是在感慨,似乎今非昔比。所以,我們所標榜的文明進步究竟意味著什麼呢?科學的日新月異,究竟意味著什麼呢?現代人所造不出的埃及金字塔,有人說那是外星人的傑作;精密的青銅調製比例,來到失傳的今日,成為一種傳說。還有呢?那些奇觀,不都是鮮明的例證嗎?究竟,我們是不停的向前邁進,還是說,回到土地本身才是安身立命的所在?

我想,我是羨慕沈從文的,他總是清楚明白他想學得什麼。包括摒棄私塾教育,而後想習字,他也用心面對。他似乎早就看明白,學校教育的閉鎖,他用他自己的方式,來到一所巨大的學校。高中的時候,我認識一個校車的司機叔叔,他告訴我,我要好好把握在學校的時光,這將是生命中最後的單純了。有點悲劇似的。我說,不是這樣的,即使在學校這樣單純的環境,人也不會是單純的,如果人一直都是單純的,為什麼離開學校了就會變得複雜?即使追溯到最源頭,人還是單純的啊,社會,具有靈魂的無機體,如何使人變得複雜?應該是人一開始就有不單純的因子吧!但即使我這樣想著,我也沒有勇氣離開。每個人都跟我說,我是一個充滿自信的人,我總是知道我想要什麼。但我知道事實不是這樣的,我知道我總是很膽怯,那些堅強,不過是自我保護的面具,那些冷漠,不過是因為不想受傷害。如果我夠勇敢,我現在應該不會在這裡,因為心中還在乎所謂世俗的眼光,我假裝很豁達,但也不過是偽裝罷了。於是,我無時無刻都在想像,這一刻我在教室裡,思緒卻在遊山玩水,我身受桎梏,心中卻嚮往另一種遼闊,一種聖景在我心中,有一條模糊的路,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夠踏上,或者它只能在夢中追尋?心中有許多畫面,是不可言喻的,那是願望,終身的盼望。

上學對沈從文來說,是容易的:

「許多書總是臨時來讀十遍八遍,背誦時節竟然琅琅上口,一字不遺。也似乎就由於這份小聰明,學校把我同一般人的待遇,更使我輕視學校。」

「我自己總以為讀書太容易了一點,把認得的字記記那不算什麼稀奇。最稀奇處應當是另外那些人,在他那份習慣下所做的一切事情。」

「我的生活中充滿了疑問,都得我自己去找尋答解。我要知道的太多,所知道的又太少,有時候便有點兒發愁。」

這也是我的感覺。我喜歡看人,所以我喜歡窗邊,而無法忍受閉鎖的空間,聽說這其實是一種精神疾病,不過算了,這是題外話。我很喜歡看書,但我不是因為這樣而選擇中文。我對古文也不是充滿興趣,只是不討厭而已。所以我為什麼會在這裡?我想,很大的原因是,這對我而言是容易的。我的英文很糟,所以選中文系,因為它沒有外文書。我想學什麼呢?我想明白這個世界。所以我看的書總是博而不精,這是缺點,總是三心二意。

我很好奇的一點是,沈從文看一些血腥的畫面都不會痛嗎?當他寫到屠戶殺牛,當他寫到去城門頭數人頭時竟然感到興奮!我的眉頭不由得揪緊了。人的想像力總是可怕的,我不喜歡血淋淋的畫面,那很殘忍。記得小時候,還曾因為要救被同學放在石版上烤的小蝌蚪,被推入水池。爸爸媽媽當然是嚇了一跳。我喜歡自然,但是不喜歡看生命逝去。我看到沈從文漠不關心的另一面,這是我不喜歡的。

沈從文喜歡看外面的世界,卻又瘦弱的不能成為武將,他只好走上文官的路,跟隨著軍隊四處漂流,這倒也適切。沈從文的家裡也看開了,動亂的時局,在學校學之乎者也,不如到世界上學習做人。他跟隨著革命軍走,寫下途中所見所聞。他在辰州第一次明白人情冷暖,原來人情一套上階級,就出現距離。在「清鄉所見」一篇中,他專注於描寫一個為愛痴狂的人。忽然想起友人說過一句話:預知五年後的事,是先知,人人歡而敬之;預知五十年後的事,是妖孽,人人得而誅之。所以,人們總是有那一點自以為是。在懷化鎮,他寫下了一些人情冷暖的部分,包括官府審判時的黑暗面,還有人與人交遊的做作。

學習是為了什麼?現在很冠冕堂皇的總是說是為了自己,但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真的。就像沈從文,他開始習字的時候,是因為他不想給別人軍人的印象。他覺得自己是文官,不應該只是軍人,所以他開始學寫細字。

之後,隨著戰事告終,他開始四處當書記官,用餘下來的錢買書法帖,倒也有所成就。在他筆下,總覺得四海皆兄弟,東一個表弟,西一個堂兄,處處可依靠。在「保靖」篇中,他寫到:「這一群年輕人大致都那麼勇敢爽直,十分可愛,但十餘年來,卻有大半早從軍官學校出身作了小軍官,在歷次小小內戰上犧牲腐爛了。」看到這裡我覺得很難過,他描寫死亡的筆調很淡,卻寓含了深深的情感,很深的哀傷。

我不喜歡現在的高知識份子,總是多了些自以為是,多了很多冷漠。從小在郊區長大,接近的都是一些純樸的風氣,到了現在來到城市,繁華許多,卻多了很多寂寞。沈從文沒有說到這個,只是在描寫「一個大王」時候,隱約傳達了這樣的訊息。好像握有權力的人,就代表的真理。但是,天理昭昭,最後那些依靠著權力作惡的人,也沒有好下場。

「一個轉機」是本書的結尾。他想唸書了,他發現不論生活的多真實,他還是不能忽視世俗的價值觀。所以他來到北京。結尾停在一個很奇怪的地方:

「我把自己那點簡單的行李,同一個瘦小的身體,擱到那排車上去,很可笑的讓這運貨排車把我拖進的北京西河沿一家小客店,在旅客簿上寫下—

沈從文二十歲學生湖南鳳凰人。

便開始進到一個我永遠無從畢業的學校,來學那課永遠學不盡的人生了。」

我到現在還不明白這究竟意味著什麼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ipplesou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